汉阙_第218章 简繁之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18章 简繁之争 (第2/5页)

我,殷商时,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笔画为正体,铭刻在铜鼎上的金文为俗体。”

    “到了周朝时,铭刻在金文成为正体,模拟金文写在简牍上的大篆是为俗体。”

    “到了六国时,诸侯国各自为政,大篆成了正体,六国各自演变的简化文字为俗体……”

    “秦时书同文字,以小篆为正体,见于峄山刻石、泰山刻石等,而官吏抄录简牍公文所用的隶书为俗体。”

    “由此可知,今之大篆,古之俗体也。秦汉礼仪与殷周不同,文字也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自有汉以来,小篆多只见少数青铜铭文中,不再使用,倒是简便的隶书成了正体。萧丞相草律令,亦著其法,童子小学习隶书,成年后,能讽书九千字以上者,乃得为吏。吏民上书,字或不正,御史辄举劾。”

    给皇帝的上疏,若是用其他大篆小篆文字,或者太过潦草,可是要被弹劾的。

    隶书从此大行于世,成了标准正体文字,反倒是大篆,几乎失传了,只有名宿大儒才能掌握,但儒生多好复古,越古旧的东西越好,还是捧着这些东西不放,将此视为精英的标签和优越感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就像中世纪不同国度的教士们,都要用拉丁文来解读圣经一样,不但坚持古文尚书、左传要以古文传授,甚至连《毛诗》也弄出了古文版本。

    如此看来,齐学那帮人倒是活学活用,早早拥抱潮流,难怪会讨汉武帝喜欢,大行于世。只可惜他们偏离初衷太远,盘子也大,想要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太过困难。

 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