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67章 楫门而盗 (第2/5页)
始努力回想离开晋国前嘱咐叔向的话,自己说过什么来着? “对了,我离开晋国前,曾对羊舌子说。叔向,你要勉力惜生啊!晋国国君奢纵平庸而良臣又多,卿族势力强大,未来政权恐怕要落到赵魏韩三家手里了吧,你为人刚直。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!” 如今他送给言偃的道别之言,却没了以往的忧国忧民和预言,而是简简单单的絮叨。 “偃,中国的饮食衣物不同于吴越淮夷,你或许已经戴惯了高冠博带,穿惯了鞋履衣裳,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成周雅音,但脾胃却依然是吴国人的。这些天多食些鱼羹稻蛤吧,渡过淮泗后,想吃都吃不到了!” 望着言偃北去。季札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 这是一部分吴国士大夫想要归化母体“中国”的迫切渴望,但在中原人看来,他们已经是蛮夷之邦了。 …… 同一时间,无恤也离开郓城,南下陶丘。 从鲁国西鄙去陶丘有两条路,一条是水路,出郓城水门,从小港口上船,沿着大野泽西岸往南行,在巨野邑进入济水。逆流而上,只需要两三天就能抵达。 水路最好走,但却不安全。 今年开春后,无恤让张孟谈在郓城主政。招募大野泽游民,希望以经济问题解决盗患,压缩盗跖的活动范围。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,投靠者已经多达两千人,在计侨数科学生和营造之匠的合作下,一些沿湖的亭舍哨所、高数丈的夯土烽燧也在湖西岸陆续立起。预示着赵无恤对这里的统治,地方亭乡民众常常被征召进行防盗训练,叫盗寇只管有来无回。 但这仅仅让盗跖在吃过几次苦头后,不敢派人来西岸的新开垦地劫掠,将目标转向湖南岸、东岸的城邑。 另一方面,赵无恤却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