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4章 造纸术 (第6/8页)
也懒得管他,由着他来。 却听无恤说道:“我听说过一句话,叫镂于金石,琢于盘盂,书于竹帛,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。天下的书写记事材料无非是甲骨、金石、绢帛和竹卷简牍等几种,当然,现如今又多出了纸。” 殷商时是甲骨文最为鼎盛的时期,周人虽然敬天,但对鬼神的崇拜却有所收敛,甲骨从周初开始已经渐渐被淘汰,只用于卜辞记述。周人倒是更喜欢直接将字用铜削铭刻在青铜器上,以传后世子子孙孙永葆是用。无恤还知道,居于西鄙的秦国人对石鼓文情有独钟,后世出土过不少。 由于这几种材料的局限性,文字难以广泛的传播,所以直至殷周时期,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巫师和贵族数百人。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,这一切直到竹简和木牍的出现才得改变。 他反问道:“子华你在甲骨和鼎器上刻过字否?比起在简册上用笔削书写的速度如何?你喜欢哪一种?” “自然是喜欢用竹简,金石、盘盂不如简册之速也。” 公西赤擅长接人待物的礼仪,还有祭祀。所以这等事情自然是本行。 的确,公西赤对竹简极其推崇。也不是没原因的。比起先前的那几样,它的书写速度、普及程度都有很大提高。也正是竹简的出现。加速了思想文化扩散,才形成了后来的百家争鸣,同时也使孔子、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后世。 “没错,铭刻自然比不上书写简单,不过当下却有种东西书写起来比竹简更快更方便,班,你可知是何物?” 赵无恤觉得,小公输班虽然才七八岁,却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。他挠头想了一会指着赵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