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4章 造纸术 (第2/8页)
恤知道,麻纸产生于西汉,最初应该是由麻布、织布的边角料制作的,弄成浆糊状再晒干即可,到蔡伦改进后材料才慢慢多样化,可其中的工艺细节他就一问三不知了。 本着最原始的大概也是最简单的想法。无恤决定先让工匠们做麻纸练练手。 早在鲁城之乱前便将麻纸的原理和成品模样全盘告知了公输克,让他去找齐工匠,思索如何实现,并修建工坊,收集材料进行试制。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实验和无数次失败后,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工序。 众人进入工坊后,忙得满头大汗的公输克立刻跑过来相迎,同时向赵无恤汇报具体的工序。 “按照司寇说过的,小人将织造坊的边角料破布、麻绳、旧鱼网等浸湿、捣碎。再加石灰水后蒸煮。待冷却后舂捣成烂泥状,更与水配成浆液,用竹帘模具将纸浆捞起。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,才能捞出厚薄适中、分布均匀的浆膜。随后在日光下晒干即可……” 经过一个月的研究,从陌生到熟悉,公输克可以说是这时代最会造纸的人了。他引领着赵无恤从舂捣的匠人处开始。经过热气腾腾的大釜,最后来到了占据了一大片空地的竹帘模具处。 它们在晒粮食的木架上摆放。迎着太阳晒干,因为没有漂白过。呈现出的颜色是麻的褐黄。 工匠们将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,用木板压紧,上置重石,将水压出。随后透火焙干,把压到半干的纸贴在炉火边上烘干,揭下即为成品。 赵无恤双手接过了公输克递过来的纸张,因为模具比较小,这张纸呈长方形,高一尺,长二尺。 它比后世纸张厚多了,触感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