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57章 语言障碍 (第2/6页)
为了防止疫病,屋内外每日由各伍轮流打扫,内急去公溷。严禁随地溺尿,违者严惩!” 于是在这里,昔日漆匠每天的生活就变成了叠被,朝食,训练,飨食,睡觉。 最初的半旬,每日做的基本就是分清自己所属的伍、两,认清自己的长吏。以及他们喊出的号令。 然而在这个阶段,或者说,从宋人募兵们进入庄园的那一刻起,赵无恤就发现自己遇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。 语言问题!它有时是交流的媒介。有时却反过来阻碍沟通。 按照十人学成,教战百人的模式,赵无恤将对cao练和新军法比较熟悉的成乡老卒提拔为两长、伍长。然而他们喊的口令。宋国人竟然听不懂! 无恤这才反应过来,春秋之时。晋南地区和淮泗一带完全是两个方言区,或者说。从古至今,本来就是不同族群的聚居地。新绛方言是宗周雅音、戎狄杂语、夏音的混杂,而商丘则是商音和淮夷杂语的混合。 比如老虎,宋国商丘话的发音是“李父”,秦晋一带则发音为“伯都”。 鸡,宋人谓之为“繦缦”,晋人称之为“鸡雏”。 臿这种工具,宋谓之为“铧”,晋人称之为“喿”。 两地比后世山西和河南的方言差距大多了,初来乍到想听懂,根本不可能。 是不是应该用一门通用的语言呢?他没来宋国前和乐祁、乐灵子说话时用是成周雅音,但雅音仅仅在士大夫中流行,下层民众听这门“普通话”也如鸡同鸭讲,所以不可行。 最后,还是来自温县的苏寿余提供了解决方案。 温县和新绛隔着太行山,方言的区别也很大,关键是,晋人能听懂,宋人也能听懂! 究其原因,温县所在的南阳之地,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