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54章 司城乐氏 (第2/7页)
”就能找出一大堆,也没见人加以谴责,反倒责怪说这是楚国自己不珍惜人才。 就如同曹刿论战时,他那个乡人说的:“rou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意思是。爱国这种事情,让贵族们关心去吧,和我们国人有什么关系? 春秋是宗法社会,政权本身就是家权的延伸,所以才会有亲亲尊尊,公族天生贵胄,成年便可掌权,邦国社稷是国君和卿大夫的,不是国人的。 所以。弦高和曹刿这种草根爱国者,在春秋是极少数,多数国人对邦国的态度,颇有点像后世西欧的契约精神: 贤明的国君如果爱民如子。盖之如天,容之如地;那么民众侍奉他们的国君,也要爱之如父母。敬之如日月神明。国君是替天牧民的,要是国君使得民众生计困乏。百姓绝望,那么还要这个国君作甚?还是赶紧驱逐他换一个新的吧。 这段出自师旷之口的话说明。春秋时民众爱不爱国,取决于国君值不值得效命,而当下多数邦国的昏庸国君,显然是不值得的。 端木家已经丧失了在卫国的职守,好几代人没有受卫侯的禄米,要是卫侯贤明些,对国人好些,那子贡在赵无恤集团做出对卫国不利的事情时或许还会内疚。但偏偏这位“好德如好色”的国君因为某些特殊爱好,名声在民间只能算一般。 赵无恤和子贡的关系现在有些微妙,又像是合作者,又像是上下关系的主君和家臣,虽然子贡仍未委质效忠。甚至于,赵无恤觉得,子贡现在对鲁国的归属感甚至比卫国还要强。 再说了,那个计策,他也没打算让子贡亲自参与。 无恤道:“子贡正在曹国为我经营商贾之事,我本来打算在中原的都邑都建一座酒肆,作为商行的落脚地和情报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