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60章 卧榻之侧 (第5/9页)
“农事完成的不错,但军事上也不能拉下,要知道。反映一个政权组织度最直观的证据,便是征兵的速度!” 赵无恤的这番话。让负责去乡亭征召兵卒的军吏们压力极大。 《司马法》曾言:凡是作战:对全军下达的号令,三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;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。半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;对个别人员的指示,要立即执行。 从领邑征兵,就晋国赵氏而言,一个里一天之内就能征召完毕,一个乡要三天,一个县得十天,整个卿族集结则要至少半月。这已经算极其高效的了,鲁国的全国集结,至少得提前数月准备,再花一月时间,这还是在三桓不相互掣肘的情况下…… 这也是春秋时代战争低烈度和不持久的原因之一。 然而“春搜”的演练里,无恤三邑的征召民兵集结,只花了三天时间,就将三四千人武装了起来,随时可以应付外敌入侵或者主动发起进攻。 这其中也有快慢之分,本来就被定位为齐国军事要塞,年年都有征召作战的廪丘是最快的,两天。甄地去年被无恤征召过两次,适应武卒经验后他们花了两天半。唯独郓城最后,足足三天才将兵卒勉强统合起来,不过他们也是对赵无恤征召怨言最少的人,只要多加训练,一定还能更快些。 按照三邑的临时律法规定,这些潜在性军事力量,在农闲时每人每年都要有两次在郓城、廪丘、甄三城服役的经历,以保证五百人的守军数量不缩水。 此外,青壮年在十七岁傅籍后也必须服役,可以选择做一个月的邑卒,或者去当一月民夫。民众的精力有限,所以每次服劳役时只能集中力量修建一处公共工程,虽然三邑百废待兴,但无恤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