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为王_第1193章 沐猴而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93章 沐猴而冠 (第2/6页)

法又如何?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要事先了解敌情,就一定要用间……

    楚国根本没有如赵国这般严密的户籍制度,早就被赵国的间谍渗透成筛子了。为了收买人心起用士人,对于外来游士来者不拒的淮南更是如此。早在白公入郢主持变法时起,随着一只只白鸽飞入邺城,楚国各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赵无恤眼皮子底下。

    将这几个月的情报分示殿内群臣后,赵无恤突然发问道:“汝等说说,赵之变法为何能成,楚之变法为何不能成功?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殿内群臣,当以相邦张孟谈为首,但他却没有第一时间作答,而是请对律令十分通晓的大理寺卿邓析先说。

    但经过上一次为赵侯背锅的事后,对于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的赵侯,邓析已经不敢什么都往外说了,想了想后,小心地说道:“白公并非楚国令尹,变法无法彻行到底。君上说一不二,变法方能推行。”

    “大理此言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赵无恤点了点头,在中国历代王朝,能否实施改革,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,他们若无决心,缺少魄力,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。白公固然勇锐,也有变法的决心,却连令尹都不是,一旦变法受挫,他倒是想坚持,但楚国的令尹却不敢冒险,这次变法草草收场的结局也就注定了……

    但光是这样还不够,赵无恤目视张孟谈,想听听他的看法。

    对于人事更加重视的张孟谈淡淡地说道:“白公之变,cao之太急,打击面太广,以至于楚国贵人群起而攻之。”

    “相邦此言甚是。”

    赵无恤承认,白公胜的确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,他看出楚国的弊病是“大臣太重,县公太众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