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为王_第453章 春种一粒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53章 春种一粒粟 (第5/6页)

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。 ”一旦超过了一般的作战期限三个月,则“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”。

    作为战胜的一方,赵无恤都面临着国用不足的情况。那带着两万大军暴师于外三四个月,还丢了四个邑的卫国。以及丧师于雪原,疫病肆虐于内的齐国就更不用说了。

    所以虽然和约尚未签订,在孟春来临时,各方却不约而同地休战了。毕竟在传统的观念里。在这个月里不可以举兵,举兵必定遭到天灾,所以要“兵戎不起,不可从我始”。

    因为春秋列国的社会体制和国家机器无法承担起数年久战,必须像季节替换一样进行间歇性征伐。只有在内完成了家主专制和经济改革的新兴卿族,方能一试!

    赵无恤的势力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。但距离这一点还远着呢!

    他思索了一会便有了主意:“牛马可以由各地邑寺租借一批,不够的只能以耦耕替代,并且要通报西鲁各邑严令,从本司寇始,大夫无故不得杀牛祭祀!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倒是让主持籍田的公西赤,还有周围众人一惊。

    鲁国的农业发展层次不齐,一些地方已经有较先进的农耕了,可部分偏僻的野泽、丘陵处却对此一无所知。而且各地还有旧时代遗留的习俗,那就是每逢节庆祭祀必杀牛。

    在牛耕尚未出现的殷周,牛纯粹是养了来拉车,或者宰杀后食用、祭祀的。所以牛才会位列三牲之首,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要选用牛,三牲皆备称之为“太牢”,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。

    正所谓”凡祭,天子以牺牛,诸侯以肥牛,大夫以索牛,士以羊、豕”。“牺牛”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