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为王_第253章 商丘对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53章 商丘对 (第2/7页)

。跟宋公请封于一个千室之邑,做宋国的大夫。有他在旁说项,必然能得到允许。但我思前想后。觉得此事不妥,为了长久之计,我不能留在宋国。”

    赵无恤不愿意为了一个千室之邑而留居宋国的原因很简单,他若是没什么志向,只想做个安逸的小领主。那么凭借后世的知识和技艺,在宋国当一个闲散大夫,也能富贵一生。

    但他和当年流亡的晋重耳一样,是带着熊熊野心的,在脱离晋国这个樊笼后。他迫不及待想要展翅而飞。但宋国公族太强,国君仁义而安稳,国人忠于公室,没有他施展的舞台。

    公族,是与国君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。同时,建立在“亲亲”基础上的权力分配模式“尊尊”,又赋予了公族较强的政治地位,进而成为一个特权贵族阶层。

    赵无恤掰着手指说道:“宋国公族,以戴族和桓族最强(宋戴公和宋桓公的后代)。戴族主要有华氏、皇氏、乐氏、灵氏等支系,桓族主要有向氏等支系。”

    受“世卿世禄”制影响,公族往往世代把持国政。如今,中原诸侯都存在君权下移。卿权上涨的情况,并由此而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。晋国自不必说,鲁国三桓专权。“鲁如小侯,卑于三桓之家。”在郑国。“七穆”也世掌郑国国政。

    但宋国却有些特殊,公族政争虽然激烈。但权力分配却比较均衡。而宋公仍掌握着较大的权力,当年楚国太宰就评论宋国时说:“诸侯唯宋事其君。”

    “宋公之下,则有公族出任六卿。”

    宋国分封之初仅设一军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