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小官人_第二百零七章:刀架在脖子上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零七章:刀架在脖子上 (第4/5页)

他不由抚额:“从前我刺杀武三思,被各州海捕,如今却又跟着殿下,怕是从此以后,许多人要和学生恩断义绝了。”

    秦少游没有安慰他,他轻轻的把手指头搭在案牍上,若有所思,道:“这算什么,我们这是在做对的事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倒是直中王琚的心。

    我们这是在做对的事。

    除了知遇之恩,还有平素积累起来的感情,能让王琚毅然而然的站在秦少游这边的理由,怕也只有这个了吧。

    孟津的模式,让杨炯清楚的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,他现在才知道,原来人群聚集起来,分工合作,其生产效率竟可以是自给自足的许多倍,原来人做工的人集合起来,再用一些又学识有见识的人来领头,他们做出来的东西,会比自给自足,单凭自己揣摩出来的手艺更要好上数倍。原来许多不起眼的东西,比如最寻常的布匹,小门小户独坐自己家里纺织,不但质量低劣,花色差,一个人一年下来,能织出几十尺就不错。可是人聚集起来,去购买或者定制,又或者改良更好的纺织机,一个人的产出,平摊下来,可以达到数百乃至于上千尺,而且因为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设计,花色更不知鲜艳多少。

    原先一千个人做的事,现在只需要一两百人就可以完成,而且收益更好,那么多余的人,就可以腾出手来,去做别的生业,只要人聚集,什么都可以生产,茶叶如此,瓷器如此,鞭炮如此、茶油如此、皮裘如此、木具如此,样样都是如此,因为大规模的生产,就需要更多的木头和铁器,于是这两个行业更加蓬勃,而铁器的大规模生产,又可以附带着提供更好的农具,更好的农具不但价格低廉,而且往往效率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