谍战大后方_第554章: 容诗棉一枪报冤仇(2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54章: 容诗棉一枪报冤仇(2) (第2/5页)

隔离或限制破坏活动才能完成自我保护。

    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,这种人类自我保护的制度设计已经从伤兵和医护人员延伸到战俘、平民等各类非武装或解除武装人员,囊括了陆战和海战等各类军兵种和作战手段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道保护的国际公约体系。

    有了这样缜密的制度设计,人类的安全感显著增强,因为即使战争不可避免,由于限制了战争和武器的破坏程度,特别是武装人员和非武装人员得到有效区分;大大减少了无辜生命的损失。

    但理想和制度设计总是美好的,文明的演进却异常艰辛。

    197年1月1日,日军攻破中国首都南京;从这一天开始,接下来6周的南京可谓惨绝人寰。

    这场人间惨剧不在战场,而是发生在没有武器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伤兵及战俘身上;这是罕见的反人道法和战争法行为。

    关锦璘正在思想,容诗棉插上话道:“关子是国军的高级将领,带头执行《日内瓦公约》是对的;可我们不禁追问,早在1886年日本就已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和《日内瓦公约》,誓约:在战争中保障战俘的基本人权,履行文明战争的职责和义务。

    “而中国的红十字运动从甲午战争萌芽、日俄战争发轫,经过历次战争和灾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;甚至19年还走出国门参与了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救援!

    “国际红十字组织与中国红十字会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时间到了197年;为什么仍然发生南京屠城的惨剧?此时此刻,日内瓦公约在哪里?平民、伤兵和战俘保护区在哪里?红十字会在哪里?”

    容诗棉慷慨激昂的陈述,使关锦璘惊诧不已。

    容诗棉在积石原种植棉花,竟然对红十字会战俘方面的情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